中乘佛法就是菩萨法的修为,是在罗汉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菩萨是印度语,也称之为菩提萨垛,代表精进有情,体现出了菩萨法的修为特点。在这个法开始的时候,需要相当的推动力,换而言之就是动机。这个推动力或者动机,来源于智慧,也就是在初乘佛禅法要中所提到的内生智慧。
智慧是中国语,西方称之为般若,是不同于知识、知见、区别、分别、识别和聪明的。比如说有人提问一加一等几,另一个人回答是二,不用说回答十分正确,但不是智慧,它只是知识的积累罢了。又比如说一个人抓起一些石子问手里有几粒石子,另一个人正确的回答到五个,回答也是正确的,这个正确不是来源于知识,也不是来源于侦察、看到,但也不是智慧,确切的说是介于知识和智慧之间的灵感。什么是智慧呢?其是内生的,对事物认知感知是直接的、究竟的,而且是没有丝毫误差和遗漏的。比如说在两千五百年以前,佛说戒杀生时,说起一口水中有八万四千虫,那就是智慧了。不要说两千五百年以前了,即使是科学发展的今天,不借助显微镜的作用,也是看不到那些虫的。所以,作为修为人不能轻言智慧,它不是平常人可以具备拥有的。在前边介绍了,这个智慧是离欲和无诤达到之后才产生出来的。可以说内生智慧是初乘佛法修为最后才会具有的,中乘佛法开始的时候就必须具备。也可以说,没有内生智慧是无法进行中乘佛法修持的。原因很简单,初乘罗汉法的时候是在关闭六门,屏除内外的妄念之类影响修为的因素。所以,修为中使用学识法用就可以达到目的。到了菩萨法的时候,那些以实际形式存在的影响因素已经不存在了。要进行的是对大自然的本能和感知,这种感知又被称为有情或者真情。所以,要使用学识感观就不行了。这时候,就需要一种新的感知方式,这种方式就是智慧。有人说智慧就是自性,事实上是不对的。它只是自性的前奏,不可以代表自性,确切的说,这个内生智慧即不属于识性也不是自性,从这个角度上,你也可以理解出菩萨的居中层次了。
由于宗派的不同,对菩萨修法节阶划分不同,比较常见的有十地菩萨:一段初地菩萨,也称为极喜,或者喜地;这时候可以见道,断各种见惑,已经验证我法二空性,生大欢喜即是。二段离垢地菩萨,也称为无垢地,或者净地,这时候可以永远无任何犯戒之垢,身心清净无暇即是。三段发光地菩萨,也称之为明地,或者有关地,这时候可以成就殊胜之禅定,得五神通,发出智慧之光即是。四段焰慧地菩萨,也称之为焰地,这时候有智慧增盛,能断微细身见等即是。五身难胜地菩萨,又称之为极难胜地;这时候俗智与真智相合,能通达一场世间学问技术等利益的众生方便即是。六段现前地菩萨,又称之为现在地,或者目见地,这时候无分别增长,最胜般若现前,入灭尽定即是。七段运行地菩萨,又称为深行地,或者深入地,这时候能住于无相行,智慧胜一切世间及二乘即是。八段不动地菩萨,可以无分别智任运相续,断俱生烦恼障,不为一切事物所动,得无生法忍即是。九段善慧地菩萨,又称为善根地,或者善哉意地,这时候能成就四碍解,具十力,能遍行十方说法度众生即是。十段法云地菩萨,可以成就大法智,具足无边功德,法身如虚空,智慧如大云即是。对这十段的划分,还有许多种,基本上相同。另外在优婆塞戒经里面,只分大小菩萨而已。
从十段的划分,不难看出菩萨法修持的特点了。初期菩萨法的修持,是稳定以前的修为,继续发挥修为进度,同时使内生智慧迅速壮大发展起来,达到足以支撑修为之用的程度。慧光十具,完成一灯能除千年暗的真正功用。后期菩萨法的修持,是使用自己的法、理、悟真谛,广说广传广教,使有缘众生得闻如是法门,自在行境,从而能离苦得乐。总而言之,菩萨法的修持就是精进不退转的广渡众生、广结善缘、广为传法、广兴善举等,通过这些必须的行持,使菩萨法得以进行、完成、圆满。为什么会是这样呢?学修佛法的人都知道观世音菩萨,他有另外一个名字,也是提及他首先想到的一个词——大慈大悲。
大慈大悲,这个词是起源于慈悲的,真情佛种的另外一个代名词。举一个例子,一个人战胜食欲的侵扰和挑战,将一粒种子播落土中,就是真正修为的行持开始。在《优婆塞戒经》里面着重提到了这个过程,也解释了菩萨的另一个解释:觉见有情,逐渐具备悲心。关于悲心的具体内容,在经书里是这样说的: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,为欲拔济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,我当云何令彼具足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虽多怨毒亦作亲想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迷于正路无有示导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犹故放逸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常为财物妻子缠缚不能舍离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以色命故而生憍慢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为恶知识之所诳惑,故生亲想,如六师等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堕生有界受诸苦恼犹故乐著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造身口意不善恶业多受苦果犹故乐著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渴求五欲如渴饮碱水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,虽不乐苦喜造苦因,欲受天乐不具足戒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于无我我所生我我所想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无定有性流转五有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业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受身心苦而更造业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爱别离苦而不断爱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处无明闇,不知炽然智慧灯明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,而不能求三昧定水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,譬如饥者食于毒饭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处在恶世遭值虐王,多受苦恼犹故放逸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在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毁犯禁戒,当受地狱饿鬼畜生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色力寿命安隐辩才不得自在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诸根不具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生于边地不修善法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处饥馑世,身体羸瘦互相劫夺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处刀兵劫更相残害,恶心增盛当受无量苦报之果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值佛出世闻说甘露净法不能受持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信邪恶友终不追从善知识教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多有财宝不能舍施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耕田种作商贾贩卖一切皆苦,是故生悲;又见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念,是故生悲;善男子,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,一切众生等共有之,是故生悲。善男子,未得道时作如是观,是名为悲,若得道已即名大悲。
这个悲心的历程是十分复杂的,但是不可以缺少、省略。打个比方说从那粒种子发芽,破土出苗,成材结果的过程就是菩萨法,也可以称之为行持法。要知道,从种子发芽到成材结果,它已经是一株植物。它的生长不只需要自身的生命力,更需要的是大自然的给予,包括营养、水分、阳光、空气和应有的空间,如果这些条件不足,给予就不会到位,就会影响将来的成就和结果,如果弄不好,还会有死亡的可能。通过这个比喻,也许许多多人已经意识到:菩萨法的修为关键是在外,不是在内的。
佛在说法的时候,提到有一种事发,当机的修为人就会有一种心动,一种真情发生,一种道机发现,从而可以成就一个行持的完成和圆满。还比如正在生长的植物,需要养分,就通过根从土壤中吸取。当吸取结束在修为上就是完成了一种行持,就是具备了一种慈悲心。当植物需要光线的时候,通过树叶吸收够阳,完成了一项生长工程。在修为上也是完成一种行持,也具备了一种慈悲心。植物的生长过程,就是植物因需要向自然摄取的过程。相应的作为修为人,每完成一种行持,就会激发一种慈悲心,达到一种圆满。当植物完成所有需求的摄取后,它已经成材。当一个修持菩萨法的人完成所有的行持后,就已经修持菩萨法完成,达到圆满。也就是说已经完成了三十六种慈悲心的历程,可以成就大慈大悲心了,也就是说可以成就大菩萨了。观世音菩萨就具备大慈大悲,其成就的那个时候就具备了大菩萨证果,被称为千手千眼佛,或者大慈大悲千手千眼佛等。
在一段佛法的修持中,有三个关键。其一,必须内在的有情去渡化有缘、渡化红尘、渡化众苦,皈依三宝时发四弘愿的首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根源就在这里。如果不具备这个大誓愿 ,是不能通过中乘佛法修为,达成学修上乘佛法的。进一步说,如果不能学修上乘佛法,是不会究竟佛法证果的,即是永远没有成功的那一天的。修为人通过有情,打通自己与自然的通道,从而建立起可以完成行持的联系。其二是能放下我心达识彼心,充分感受对方情感的变化,从而引起相应的共振共鸣,完成一种自己所没有的历程。这样,可以逐渐使自己完善起来,圆满起来,共振共鸣来的越多,修为人也就越能完善,完善的程度达到一个要求高度的时候,也就圆满了。共振共鸣来的越快,修为速度也就越快,修为日程就可以有效的缩短,反而言之,如果没有这个共振共鸣,修为然不会取得成功。其三,是在自己有情渡化,与对方共振共鸣的基础上,将其综合融会,达到有机的成就。在菩萨法的修为中,只有这一点是由个人因素完成的。其他的修为部分,都需要有真情、普传、感应自然、心神共鸣的加入。所以,这中乘佛法的修持是最微妙的,也是最玄妙的。当然,这时具体诸多因素的人,是胸怀天地、广有乾坤、竟境合于大道的真正修为人了。当修为人具备了这三点,而且已经使用圆融,再无滞塞和不足的时候,菩萨法修为就已经完成了。